第215讲 安徽考古探索
[讲席教授 叶润清]
内容简介: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通过系统梳理安徽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主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科学实证安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刻揭示夏商周到明清时期安徽地区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贡献,充分彰显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和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叶润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长期从事安徽先秦考古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组组长,“夏文化研究”课题组副组长,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二届、十三届省政协委员,省社科党委专家宣讲团成员。
第216讲 当古典文学邂逅中医药
[讲席教授 魏冬捷]
内容简介: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中医药的渊源远早于古典文学,自古典文学诞生之日中医药就在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篇章,人的健康需求和人的审美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医药不仅丰富了古典文学的内容,也以一种新的形式走进百姓生活,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古典文学邂逅中医药”,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在文学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绚烂篇章。
魏冬捷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省社科联社科名家宣讲团、新华社理论宣讲团等多个理论宣讲团成员。先后荣获“全国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教育部全国微课比赛安徽赛区一等奖”“安徽省优秀思政课教师”“安徽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安徽高校教学十佳能手”等荣誉。在《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学习与探索》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第217讲 黄梅盛世再芬芳
[讲席教授 韩再芬]
内容简介:黄梅戏剧种发生发展于长江流域,黄梅戏文化确立于当代安徽,长江两岸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了黄梅戏。长江安徽段养育的大批京剧名角、黄梅戏名家,成为长江文化、黄梅戏文化最鲜活的载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梅戏)将分享自己与黄梅戏结缘的点滴,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进历程和创作感悟;深入挖掘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梳理其发展脉络,带领听众探寻黄梅戏的艺术根基与独特魅力。“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风吹一江水长,讲述着黄梅戏文化蒸蒸日上,从安庆起航,走出长江,走向世界。
韩再芬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剧协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戏)代表性传承人、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程长庚研究会会长、连续五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奖”以及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等。
十六岁因担纲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而一举成名。先后主演了《女驸马》《徽州女人》《公司》《徽州往事》《不朽的骄杨》《六尺巷·宽》等三十余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舞台剧及《走向共和》《贞观长歌》《李清照》等二十余部优秀影视剧。既开拓了黄梅戏艺术的表演张力,也通过这批作品争取到了大量的黄梅戏年轻观众,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宽度与广度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影响波及海内外。
第218讲 诗话合肥:江淮风流第一城
[讲席教授 傅宇斌]
内容简介:合肥,地处江淮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旧誉为“中原之喉”。既是历史上南北征战之地,又是南来北往之交通要塞,同时山水秀美,古称“山水淮西第一州”。合肥兼具地利之险与风景之美,自然既是历史上英雄人物驰骋沙场,实现雄伟抱负的英雄之城;也是才子佳人、名臣将相流连山水,吟风弄月的山水之城。自三国时期魏吴对峙,到晚清太平天国运动,诸多著名战事在合肥战场上拉开,曹操、张辽、周瑜、鲁肃,到韦睿、李光、曾国藩、李鸿章、江忠源等,或成为合肥诗史上不断吟咏缅怀的对象,或也弄笔作诗,歌咏自身在战乱时代的心曲。而何晏、包拯、姚铉、李公麟、李天馥等本地名儒名臣,也既是诗人们致敬的先贤,也歌咏山川,留下了璀璨篇章。合肥的佳山水既吸引了行经或流寓此地诗人的目光,也是合肥本地诗人流连往返的所在。蜀山、浮槎山、冶父山、巢山、八公山、镇淮楼、香花墩等名山胜迹,逍遥津、巢湖、黄陂湖、白湖、濡须、柘皋河、筝笛浦等秀水要津,在历代诗人中不断吟咏。因而在合肥的历代诗篇中,既有英雄梦的抒发与歌颂,也有山水情的徜徉与流溢,还有南北之间大都会人间烟火的温暖情愫,合肥许之以“江淮风流第一城”,实不为过!
傅宇斌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中国诗学话语体系建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云南省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现代词学的建立》等著作8部,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次,获“季镇淮钱仲联任访秋学术奖”二等奖、中国词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第219讲 诗话亳州:芍药风流,涡河诗情
[讲席教授 刘运好]
内容简介:亳州是集诗城、药都为一身的一座文化古城,芍药风流,涡河诗情,是亳州诗话的两大特点。亳州地处古代楚国之尾,质朴淳厚,风景殊于江南,然而亳州涡河纵贯淮北平原,风景秀美,两岸林荫掩映,水质清澈,风定涵影太空,孕育了两位伟大的哲人——老子、庄子。老庄之书虽是哲学著作,却充满诗意诗境。引论风骚的“三曹”籍贯亳州,因此亳州也是建安文学发源地。曹丕的一曲《涡河赋》引发无数仕宦亳州的诗人幽思。他们还将笔触引申到亳州四季风景、物产民风,细腻地展示了亳州的风土人情。诗话亳州,可以发掘亳州厚重的历史,追寻亳州曾经的身影。
刘运好 文学博士,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师从著名文史专家郁贤皓教授攻读古代文学。20年来,发表论文160篇,包括《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南大核心期刊(CSSCI)80余篇。出版专著12种,近800万字。申报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3项;一般省级项目4项。
第220讲 诗话宿州:楚汉雄风,汴水诗情
[讲席教授 甘 松 ]
内容简介:皖北名城宿州,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楚汉相争,宿州大地群雄逐鹿,风起云涌。隋唐之际,埇桥(宿州前身)扼汴水咽喉,为通济渠上重镇。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宿州建置,九州通衢。北宋时,宿州因汴水之利,商贾云集,人文荟萃,被苏轼誉为“此去淮南第一州”。
宿州文化底蕴深厚,气象雄浑,人杰地灵,嵇康、刘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皮日休、苏轼、张耒、吕本中、范成大、王士禛、郑板桥等文人雅士或出生或流寓此地,留下众多名篇佳作。闵子骞芦衣顺母、大泽乡揭竿斩木、垓下决战、霸王别姬、隋炀帝开运河……壮美历史画卷与众多名胜古迹引得无数文人泼墨挥毫,发思古之幽情。唐宋时期,文人多经汴河往来宿州。“诗仙”李白同杜甫游览宿州,酒后挥毫写下《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白居易客居符离东林草堂二十二年,写下《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千古名篇;皮日休晚年流寓宿州,写下《汴河怀古》等多篇吟咏汴河的诗篇;苏轼曾多次往来宿州,以文会友,访古揽胜,写下《宿州次韵刘泾》《南乡子·宿州上元》等佳作。宿州这片热土上,历史与诗意深度交融,流淌着无数动人的华章。
甘 松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安徽文献与文化数字传播”负责人。独著《明代词学演进研究》、合著《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宋元词学史》《宋元明词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安徽人文讲坛2025年1-6月场次安排
(时间15∶00-17∶00)
场 次 | 讲座日期 | 选 题 | 讲席教授 | 地点 |
第215讲 | 1月14日 | 安徽考古探索 | 叶润清 | 省图书馆 |
第216讲 | 2月23日 | 当古典文学邂逅中医药 | 魏冬捷 | 省图书馆 |
第217讲 | 3月26日 | 黄梅盛世再芬芳 | 韩再芬 | 安徽大学 |
第218讲 | 4月13日 | 诗话合肥:江淮风流第一城 | 傅宇斌 | 省图书馆 |
第219讲 | 5月11日 | 诗话亳州:芍药风流,涡河诗情 | 刘运好 | 省图书馆 |
第220讲 | 6月8日 | 诗话宿州:楚汉雄风,汴水诗情 | 甘松 | 省图书馆 |
Copyright ◎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